智能焊接技术学院简介
智能焊接技术学院是我校最具特色、最有底蕴的二级学院,汇聚了众多焊接及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,致力于培养焊接智能化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。多年来,学院紧密对接产业、服务地方发展,培养了数以万计的“能工巧匠”型毕业生,涌现出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、“广西工匠”等杰出校友,凭借卓越的教学质量和突出的科研成果,被誉为广西焊接的“工匠摇篮”。
(一)专业底蕴深厚,是广西服务机械行业的标杆群
学院现有智能焊接技术、工业机器人技术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、机电设备技术、机电设备技术(工程机械)等5个专业(方向),组建了“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群”,专业群已建成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1个、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、 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、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1个、广西“双高计划”高水平专业建设1个、自治区优质和特色专业2个。学院紧密围绕机械装备制造等广西优势产业,注重新技术应用研究和服务能力提升,拥有全国高职唯一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——“广西机器人焊接工程研究中心”,并牵头组建了中国-东盟高端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广西智能制造工程中心,着力打造科教融汇新高地,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,先后开发“嵌入式六轴机器人”“激光视觉跟踪系统”等项目,填补了我区在焊接高、精、尖技术领域的空白;近年来,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60多项,合作开展技术攻关21项,获国家授权专利55件,成果转化4项。
(二)办学成效显著,是广西培育焊接人才的领头羊
学院实验实训室面积1.2万平方米,拥有一流的实验实训软硬件。建有集教学、服务、科研、培训、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自治区级智能焊接技术中心、智能制造技术中心、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中心等3个示范实训基地,以及“逆向工程与增材制造实验室”、“机械零件实验室”、“工业机器人实训室”、“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实训室”等20余个实验实训室,为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制作提供了一流的设施装备和育人环境。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、玉柴机器、柳工集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。近年来,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国际级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5项、三等奖9项等各级奖励65项,毕业生中涌现出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韩权、“广西工匠”胡元海等杰出校友,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5人、广西工匠6人、省级技术能手23人。2023年选出的40名“广西工匠”有3位是我院毕业生,成为培养现代工匠的“孵化器”。
(三)师资力量雄厚,是广西助推产业升级的排头兵
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,其中教授5人、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3人,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,团队中先后涌现出广西教学名师2人、全国技术能手2人、广西技术能手7人、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、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人;主持国家级教改工程和科研项目9项、自治区级项目18项,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;建成国家精品课程、全国机械行业精品课程各1门,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,主编国家规划教材3部、自治区规划教材4部;参与制订《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》《机器人焊接工程师》等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12项;承担广西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,开发基于前馈-反馈跟踪模型的激光焊缝跟踪系统,开创了业内焊缝高精度跟踪的成功案例,并为55家企业提供机器人焊接技术解决方案,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,开展社会培训7000人次/年,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。
(四)教学资源共享,是广西探索教学产出的先行者
焊接专业从2005年就开始与越南等国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,先后参与了欧盟和美国焊接技术标准制订,建有国际机器人焊接培训与认证中心,开发了《美国焊接学会钢结构焊接规范》,牵头研制了《教育部—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评审标准》等各类技术规范、标准7项,与德国手工业协会、国际焊接与表面工程协会开展机器人焊接培训和认证项目5项;开发《焊接技能实训》等4门面向东盟课程标准,向东盟国家推广中国职教标准20项,其中《机器人焊接工艺》获广西面向东盟国际职业教育资源在线课程,培训东盟国家焊接教师、学生394人,为柳工集团、上汽通用五菱等中国头部企业在印尼、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海外子公司培训技术骨干265人。通过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“走出去”,形成以标准为纽带的国际交流新范式,推动“中国标准”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继往开来,智能焊接技术学院将秉持“在传承中发展,在发展中创新”的思路,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、发扬光大。我们将以学校“双高”建设为契机,加快传统专业向智能焊接技术方向转型升级步伐,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。我们坚定不移地追求卓越,致力于为广西乃至全国机械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、高技能的智能焊接技术人才,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